来源: | 发布日期:2015-10-27
对于“满世界”的小广告,省城的管理者又有了新招。10月上旬,太原的不少路灯杆都穿上了“防广告装甲”――防涂鸦涂料,一般的小广告不容易粘贴在上面,即使粘上了,风一吹也会很快掉下来。别看这薄薄的一层涂料,还真能杜绝过去你前脚撕、他后脚贴,“割”掉一茬又“长”一茬的尴尬。
对于小广告的治理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,但治理方式其实还是从“标”入手,从早前城管系统“呼死你”到“强制停机”,小广告并未退出人们的视线,如今“防广告装甲”问世,治理方式确实有了“升级”,但我们不免也会有这样的疑问:路灯杆上没有了小广告的容身之所,但其他地方呢?总不能所有的地方都涂上防涂鸦涂料吧?
治理乱贴的小广告更需要“标本兼治”。 小广告之所以屡禁不止,是因为其可能带来经济收益,有受众面。小广告按内容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“见不得光”的骗术广告;另一类是“见得光”的生活服务广告。对于两种小广告乱贴的行为,都应不遗余力去取缔。对于骗术广告更应追究其法律责任,但对于生活服务广告,如何在保证不让其乱贴的前提下又能让其起到便民服务的功能呢?各种网络分类信息平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种方法。
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,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,服务信息已经有了新的“安身之所”。对小广告供方而言,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,O2O(线上―线下)模式的不断完善,对小广告的广告主来说,将便民的小广告通过正规平台发布信息,这未尝不是一个既能盈利又能服务大众的模式。
对于日益增多的“手机族”而言,随时随地可以搜寻服务的APP和网站,无疑比有空间限制且有损市容的小广告更有吸引力,也更有市场竞争力。张贴的小广告市民不看了,自然也就没了生存的必要。介于此,管理部门在采用各种方法清除小广告的同时,更应开设和规范各种服务类网站,挣脱纸质小广告的载体,保留服务信息惠民的实质。标本兼职,小广告方能“后会无期”